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洪瑞麟 通讯员 秦新立 凌梓)2025年盛夏,厦门市第五医院胸痛中心导管室的无影灯骤然亮起,与心电监护仪的尖锐鸣响交织成生死战场的序曲。54岁患者的心电图上,下壁、前侧壁、高侧壁的波形剧烈震颤,如同即将断裂的琴弦——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死神已悄然叩门。在这里,时间从不是度量生命的刻度,而是决定生死的裁判。
“准备急诊介入!”心血管内科饶燕彪副主任医师的声音沉稳有力,打破了诊室的凝重。冠状动脉造影镜头下,回旋支血管如同被巨石堵塞的河道,完全闭塞的影像刺得人眼睛发紧: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Killip Ⅱ级、GRACE 126分——这串冰冷的医学术语,意味着患者正站在生死悬崖的边缘。
穿刺针精准刺入血管,导丝如同灵动的探针穿梭于血管迷宫,球囊扩张的“啵”声轻得几乎听不见,却承载着生命重启的希望。当支架稳稳释放,闭塞的血管重新迎来血流奔涌的瞬间,计时器上的数字定格在43分钟。这位父亲的生命,在厦门东部的这间导管室里,被强行拉回了正轨。
这惊心动魄的43分钟,不是偶然的幸运降临,而是厦门市第五医院心血管内科无数个日常的缩影。作为厦门东部唯一能独立开展全套心血管介入诊疗的专科,近10年这支在美国心脏学院院士何奔教授领航下的团队,用10000余例成功手术的厚重积淀,将“厦门速度”打磨成超越国标的生命利器,以专业为盾、以技术为刃,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心跳律动。
人才济济、医术精湛的心血管内科医护团队。
名医为盾:协同作战的生命托举者
心脏的每一次搏动,都需要全身系统的精密配合;而守护一颗濒临停跳的心脏,从来不是孤勇者的独奏,而是整个团队以专业为音符、以默契为旋律奏响的生命乐章。在美国心脏学院院士何奔教授的战略引领下,厦门市第五医院心血管内科已汇聚成一支兼具学术深度、技术精度与责任温度的“心脉守护军团”。
何奔教授的名字,在国内心血管介入领域早已成为“权威”的代名词。从医数十载,他完成的复杂心血管介入手术逾两万例,每一台手术都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主编国家级教程、主持多项重大科研项目,每一项成果都为学科发展点亮前路。这位学界泰斗的加盟,如同为科室安上了“战略灯塔”,不仅带来了国际前沿的诊疗理念,更奠定了科室“技术立科、学术兴科”的发展根基。
如果说何奔教授是战略领航者,那么李勇胜主任便是临床战场的“核心舵手”。这位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厦门市重点引进医学人才,在心血管领域深耕近三十载,从福建省海医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会长到厦门市康复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头衔背后是无数次与死神博弈的实战积淀。在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综合救治领域,他总能找到破局之道;冠状动脉造影与支架植入、永久起搏器植入、先心病介入封堵等高技术难度手术,对他而言已是“常规操作”。自加盟五院以来,他带领团队将胸痛中心的运行效率推向新高度,在一次次生死竞速中书写着“力挽狂澜”的医学故事。
在这支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定位”。付艳东副主任医师作为医学博士,是冠心病及危重症抢救的“攻坚中坚”,无数个深夜的急诊室里,她总能凭借精准判断为患者打开生命通道;主任医师李锋深耕高血压精细化诊疗,让无数患者摆脱了“血压过山车”的困扰;饶燕彪副主任医师专攻介入手术安全质控,将“零差错”作为手术的底线标准;万超副主任医师则是急性心梗极速响应团队的骨干,用最快速度衔接诊疗流程;童珊珊主治医师专注于隐匿性心血管风险筛查,擅长在疾病萌芽阶段将其阻断。老中青三代专家各司其职又互为补充,构筑起一支层次清晰、专长互补、实战经验丰富的专家方阵。
“导管室灯光亮,就是冲锋号响。”这是科室里流传的一句话。当深夜的急诊电话划破寂静,从主刀医生到器械护士,从麻醉师到CCU监护团队,能在5分钟内完成集结;手术中,递导丝的时机、球囊扩张的压力、支架释放的角度,无需言语便能形成默契。资深专家手把手带教年轻医生,中坚力量主动扛起疑难杂症的重担,青年医师在实战中快速成长——这种薪火相传的“传帮带”文化,让团队的凝聚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救治能力,成为托举生命的坚实力量。
精研为刃:毫米间的生命筑防
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战场,藏在肉眼难见的血管迷宫里。一根冠状动脉的直径仅2-5毫米,一颗心脏起搏器的体积不足5立方厘米,而正是在这“毫米级”的空间里,厦门市第五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医生们,用精湛技术筑起了守护心脉的长城。作为厦门东部心血管诊疗的“核心支点”,科室以完备的技术谱系、精准的操作能力和厚重的临床积淀,成为区域百姓信赖的“心健康”港湾。
42岁的陈先生被“怪病”折磨了数年,先天性三尖瓣下移畸形导致他的心脏结构早已“面目全非”,更棘手的是还合并了预激综合征与房颤,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辗转多家医院后,他找到了李勇胜主任。“心脏结构畸形不是介入禁区,只要能精准锁定靶点就能破局。”李勇胜主任带领团队反复研读影像学资料,在三维标测系统的辅助下,如同在复杂的城市管网中找到故障节点,精准定位异常传导通路,成功实施射频消融术。当手术结束的那一刻,陈先生平稳的心跳声,成为对技术最好的认可。
李勇胜教授团队为患者实施射频消融术,快速纠正复杂心律失常。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林女士,曾以为终身服药是无法摆脱的宿命。这种疾病导致她血压居高不下、血钾持续偏低,头晕乏力的症状严重影响生活。李勇胜主任与李锋主任医师会诊后,决定采用经皮肾上腺动脉栓塞术这一微创技术。手术中,导管如同精准的“导弹”直达病变肾上腺腺体,通过栓塞剂阻断病灶血供,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术后复查显示,林女士的醛固酮水平从术前的193.65pg/ml降至84pg/ml,血钾从最低3.16mmol/L升至4.34mmol/L,不仅血压恢复正常,更彻底摆脱了长期服药的困扰。
2023年深秋,28岁的小王突然出现高烧、畏寒、腹痛症状,送到医院时已陷入意识模糊。急诊检查提示心肌酶谱异常升高,李勇胜主任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当即判断为“暴发性心肌炎”——这是心血管领域的“烈性急症”,死亡率高达70%以上。“立即启动多学科会诊!”随着指令下达,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手术科等团队迅速到位,ECMO(体外膜肺氧合)机组紧急启动。当体外循环机开始运转,如同为小王的心脏装上“临时发动机”,配合呼吸机辅助呼吸、床边血滤等治疗,5天后,小王的心脏功能逐渐恢复,ECMO顺利撤机。从命悬一线到转危为安,这场多学科协作的救治战役,彰显了科室应对急危重症的综合实力。
这些救治案例的背后,是科室“硬件+软件”的双重支撑。在硬件设备方面,科室配备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与动态血压监测系统、无创心功能检测系统等20余台尖端设备,构建起从日常筛查到急诊抢救的全流程技术支撑体系。独立设置的心脏病重症监护病房(CCU),配备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电除颤仪、功能呼吸机、临时心脏起搏器等全套抢救设备,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重症患者提供“无缝衔接”的诊疗保障。
在技术能力方面,科室已形成覆盖“常规诊疗-复杂介入-疑难重症”的完整技术矩阵。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临时及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等核心技术的常规开展,筑牢了区域心血管诊疗的“基本盘”;而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等高技术难度项目的独立实施,则标志着科室技术水平已跻身国内先进行列。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无需开刀,仅通过股静脉穿刺即可将体积如胶囊般的起搏器植入心脏,不仅减少了手术创伤,更解决了传统起搏器对合并感染、身体畸形患者的治疗难题,近三年科室已成功实施高难度手术数百例,患者年龄最大的达92岁。
李勇胜主任正在认真为患者诊断病情。
10000余例心血管介入手术的数字,在医生们眼中不是冰冷的统计数据,而是10000余次与死神的博弈,是10000余个家庭的重获希望。从继发性高血压的微创突破到先天性心脏畸形的介入治疗,从心律失常的精准消融到暴发性心肌炎的多学科救治,科室用“精准、安全、高效”的诊疗理念,在厦门东部铸就了值得托付的心血管医学高地。
速度为命:跨越生死线的“厦门刻度”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这句刻在厦门市第五医院胸痛中心墙上的格言,早已融入心血管内科团队的血脉。对于急性心梗患者而言,冠状动脉闭塞后,每延迟1分钟,就有190万个心肌细胞死亡,而他们的使命,就是与时间赛跑,为濒死的心肌抢回生的希望。
2017年,医院启动国家级胸痛中心建设,以心血管内科为核心,联合120急救医疗系统、急诊医学科、介入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胸心外科等多个学科,构建“区域协同、多科联动”的救治体系。2020年11月,经过三年多的打磨与淬炼,胸痛中心顺利通过国家级认证,正式跻身“国家队”,标志着厦门东部急性胸痛救治能力迈上新台阶。
2020年11月,厦门市第五医院胸痛中心通过国家级认证。
“胸痛中心的核心,是让流程为生命让路。”李勇胜主任介绍,按照国家标准,急性心梗患者从入院到血管开通(D-to-B时间)需控制在90分钟内,而科室通过创新“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与“单、双绕行模式”,将这一时间压缩至极限。
在区域协同方面,科室以五院为核心枢纽,与内厝、马巷、新店、新圩、大嶝岛等辖区内卫生院建立胸痛中心网络协作平台。社区医生发现胸痛患者后,可通过平台实时传输心电图、血压、心率等关键数据,心血管内科专家远程会诊后直接判断病情,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对于确诊急性心梗的患者,社区医院立即启动转运流程,五院同步做好手术准备,让患者下车后即可直达导管室,省去中间所有环节。
“单、双绕行模式”则彻底颠覆了传统救治流程。以往,心梗患者需经急诊科就诊、心血管内科评估、术前准备等多个环节才能进入导管室,而绕行模式下,120急救车可根据远程会诊结果,直接将患者送往导管室,实现“入院即手术”。这种模式的创新,将术前准备时间从平均40分钟缩短至15分钟以内,成为提升救治速度的关键举措。
在这套精密协同的体系支撑下,胸痛中心创造了令人震撼的“厦门速度”:急性心梗患者平均D-to-B时间锁定在60分钟以内,比国家标准缩短30分钟;而在2023年11月的一次救治中,这一时间更是被压缩至23分钟,创下区域急性心梗救治最快纪录。
2023年11月15日傍晚,的士司机张先生在出车途中突然出现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冷汗瞬间浸透了衬衫。他强撑着意识拨打120,急救人员到场后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并通过胸痛中心网络平台将数据传输至五院心血管内科。“急性前壁心梗,立即转运!”李勇胜主任的判断同步传回急救车,导管室随即启动“一级响应”:手术器械准备、麻醉团队到位、造影设备预热,一切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17时42分,急救车抵达医院,张先生直接被推进导管室;18时05分,闭塞的前降支血管成功开通,血流恢复正常。从入院到血管开通仅用23分钟,比国家标准90分钟的“生死线”缩短67分钟。
2023年12月的一个周末,两名男子在体育馆运动时先后突发心梗倒地,呼吸、心搏骤停。目击者拨打120后,胸痛中心立即启动批量救治预案。李勇胜主任立即带领团队准备手术。患者抵达医院后,直接进入两个导管室同时手术,通过血栓抽吸术清除冠状动脉内的血栓,短短30分钟内,两名患者均成功获救。“当时两个人都没有生命体征,多亏了医院的快速响应,不然真不敢想后果。”患者家属的哽咽,道出了对“厦门速度”的由衷敬佩。
对于高龄重症患者而言,“速度”更意味着对生命的敬畏。89岁的陈老伯因“呼吸困难10余年,全身抖动半天”入院,检查中,心电图突然出现ST段抬高,提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考虑到患者高龄且合并心力衰竭,手术风险极大,但延迟手术更意味着生命危险。“不能等,立即手术!”李勇胜主任当机立断,团队快速评估后迅速启动手术。面对血管钙化严重、穿刺难度大等难题,医生们凭借精湛技术精准操作,从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血管开通仅用时51分钟。术后,陈老伯的呼吸困难症状明显缓解,一周后顺利出院。“这么大年纪还能救回来,五院的心内科真是太厉害了!”陈老伯的子女逢人便说。
从23分钟的极速救治到51分钟的高龄攻坚,从单人急诊到批量抢救,胸痛中心这条24小时畅通的“生命通道”,见证着“厦门速度”的背后,是心血管内科团队对技术的极致追求,对生命的无限敬畏。
心脉永续:在守护中攀登新高
从何奔院士的战略领航到李勇胜主任的实战带队,从10000例手术的厚积薄发到23分钟的极速突破,厦门市第五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发展轨迹,是中国基层心血管诊疗能力提升的生动缩影。这支团队以鹭岛东翼为阵地,用专业驱散病痛阴霾,用速度点燃生命希望,成为百姓身边的“心脉守护神”。
在学科建设的道路上,团队从未停下攀登的脚步。科室定期举办“心血管介入技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交流,将前沿理念转化为临床实践;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在国内核心期刊及国外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承担多项省市科研课题研究;大力推进人才培养计划,选派青年医生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安贞医院、上海中山医院等顶尖医疗机构进修,持续壮大技术力量。
“患者的需求,就是我们的目标。”李勇胜主任说。未来,科室将继续聚焦心血管疾病诊疗的难点与热点,在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精准消融、心力衰竭综合管理等领域持续突破,进一步缩短救治时间、提升诊疗质量;同时扩大胸痛中心网络覆盖范围,加强与周边地区医疗机构的协作,让“厦门速度”惠及更多百姓。
无影灯下,导丝依然在血管中穿梭;急诊铃旁,团队依然在时刻待命。厦门市第五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医生们,用双手托举生命,用技术对抗死神,在每一次心跳的律动中,书写着“心脉永续”的医学故事。
厦门市第五医院胸痛中心救治了大量患者,图为患者出院前感谢专家团队。
诚利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