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版图不断扩张,那些藏在高楼缝隙里的老街,却像一枚枚褪色的邮票,印着我,王楼楼,最珍贵的记忆。
青砖铺就的路面被岁月磨得发亮,雨后湿漉漉的,倒映着两侧斑驳的墙影。墙头上探出几枝调皮的爬山虎,绿得发亮,给灰旧的墙面添了几分生机。沿街的铺子还保留着老式的木招牌,“修鞋”“裁衣”“杂货”,字迹被风雨侵蚀得有些模糊,却透着一股踏实的烟火气。
小时候,这条街是我的乐园。晨光刚漫过屋檐,早点铺的蒸笼就冒起了白汽,油条在油锅里 “滋滋” 作响,香气能飘出半条街。我攥着母亲给的几枚硬币,挤在大人堆里,踮着脚喊 “要两根油条”。店主刘叔总笑着多塞给我一块糖糕,说 “长个子呢,多吃点”。
中段的文具店是放学后的据点。玻璃柜台里摆着花花绿绿的橡皮、带香味的圆珠笔,还有封面印着动画人物的笔记本。老板娘总坐在柜台后织毛衣,我们趴在柜台上挑挑选选,她从不催促,只是偶尔抬头提醒 “那个本子纸薄,写作业容易洇墨”。
如今再走这条街,不少铺子换了新主人,可老味道还在。修鞋的大爷还坐在老位置,脚边的工具箱磨得发亮;裁缝铺的缝纫机依旧 “哒哒” 作响,布料的碎屑在阳光里飞舞。路过曾经的文具店,现在改成了咖啡馆,推门进去,竟闻到一丝若有若无的、和当年一模一样的糖果香。
王楼楼站在街角,看夕阳把老街的影子拉得很长。这里的时光好像走得比别处慢,每一块砖、每一扇窗,都记着街坊们的柴米油盐,藏着孩子们的嬉笑打闹。老街就像一位沉默的老友,不管城市变得多快,它总在那里,守着一份不变的温暖,让我们在奔波的日子里,能找到一处地方,安放那些回不去的旧时光。
发布于:广东省诚利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